新闻中心

医疗技术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技术 >> 正文

【“镜艺求精”不断超越】我院消化内科成功打开消化道“第三空间”

来源:河池市人民医院 日期:2020-05-10浏览: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再次通过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技术(STER),成功打开消化道“第三空间”,为患者顺利将消化道“深部”肿瘤完整剥离。

梁女士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自己胃底有肿物,这让她忧心忡忡。后来她和家人打听到我院可通过内镜技术治疗后,便慕名来到消化内科住院就诊,其科室姚朝光主任了解病人及家属的顾虑后,立即组织医护团队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讨论制定治疗及术后护理方案,将择期进行手术。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梁女士的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胃底肿物(平滑肌瘤?间质瘤?大小约2.8cmx2.5cm),该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位置深,常规内镜下治疗常难以完整切除病变。在以往多需要外科手术或腹腔镜切除,但因外科治疗的创伤较大,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且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恢复慢,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一致选择通过内镜治疗。

消化内科团队经过认真评估后,为了帮助患者及家属减轻负担,最终决定通过采用消化内镜隧道技术行粘膜下肿瘤挖除术(STER)进行。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消化内科姚朝光主任团队与内镜中心、手麻科等多学科密切默契配合,在内镜下,用粘膜切开刀纵行切开粘膜至粘膜下层,建立起1.5厘米长隧道入口后,在仅4毫米左右食管壁建立粘膜下隧道,沿肿物边缘逐步完整剥离后取出肿物,镜下将黏膜隧道口夹闭后保持消化道黏膜和管腔完整,整个术中出血量仅20ml。返回病房后,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于术后第3天就可以正常饮食。在经过消化内科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护理,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

消化内科姚朝光主任介绍说:随着内镜微创治疗的发展,内镜隧道技术是近年内镜发展的新技术,通过内镜下将道化管道管壁由一层分离成两层,建立消化道管腔外的“第三层空间”,通过粘膜下隧道可以获取到常规内镜无法取得的标本,且实施内镜下手术,从而不破坏消化管道的完整性,配合内镜下各种缝合技术,避免气体和消化液进入其他间隙,患者无需开腹、开胸,术后恢复快,在治疗的同时保证人体结构的完整,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手术的效果。内镜隧道技术除了可用于切除消化道肿瘤外,还可通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等消化道疾病。

内镜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使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痛苦,节省了医疗成本、缩短了住院时间。目前我院消化内科已通过开展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技术(STE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等内镜技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30余例,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院消化内科内镜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开展多项内镜诊断及治疗新技术并取得良好成效,希望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有效、安全、合理、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