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普文章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 正文

河池市人民医院开展第15个“世界肝炎日” 义诊活动

来源: 日期:2025-07-30浏览:

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为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肝炎防治挑战,持续提升全民病毒性肝炎防控意识,减少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当天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池医院·河池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内科联合消化内科一病区、护理部在总部院区门诊大楼前开展“世界肝炎日”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专家团队结合临床经验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免费健康咨询。针对患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酒精性等非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专家们进行了细致的健康评估,并依据个体情况,给出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及健康管理方案建议。

医护人员同步免费为群众提供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免费丙肝监测,及开展血压、血糖监测、发放肝炎防治手册等,提醒肝炎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包括如何服用药物、合理安排饮食、避免交叉感染、如何保持良好心情、作息规律等知识。

据统计,本次义诊活动累计接待咨询100余人次,发放健康科普资料100余份,赠送中山院区内科肝脏无创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体检卡30余份,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检测66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对肝炎防治的认知水平,强化了“早筛查、规范治”的健康理念。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家对肝炎的科学认知,也增强了主动预防和定期筛查的意识,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接下来,河池市人民医院将持续推进健康宣教活动,加强肝炎防治管理,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群众肝脏健康。

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上腹部,隐藏在肋骨的后方。从外形上看,它呈红褐色,质地柔软且有弹性。虽然肝脏没有像心脏那样规律地跳动,也不像肺脏那样明显地参与呼吸,但它却在悄无声息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可分为两大类

1.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常见分为甲、乙、丙、丁、戊等类型的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患者误吃误喝含有病毒的食物或水。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输入传播、静脉吸毒传播、医源性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复制的病毒,只有感染了乙肝才可能患上丁型肝炎。

图片

2. 非病毒性肝炎(无传染性)

多由不良生活习惯或自身因素导致,如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吸虫肝炎等。

肝炎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呢?

早期可出现食欲减退、乏力、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无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等,多数人感染后无任何症状,并且在感染后的数十年间一直未有症状出现,直至炎症发展成慢性肝纤维化才逐渐显露出来,可出现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黄染、皮肤瘙痒、肝大、有压痛等,肝功能检查提示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等。

如何发现肝炎呢?

1.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等指标,判断肝脏是否受损。

2.病毒特异性检测:

甲肝、戊肝:查抗体(如抗HAV、抗HEV),判断是否近期感染。

乙肝:查“乙肝五项”(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等)和病毒DNA,明确是否携带病毒及传染性。

丙肝:查抗体和病毒RNA,RNA阳性说明体内有活跃病毒,需要治疗。

肝脏超声检查,增强CT或者MRI,肝脏瞬时弹性检查(检测肝脏弹性和脂肪肝程度)。

如何预防肝炎的发生呢?

预防接种疫苗。避免高危易感行为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均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传播。应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性行为和各种血液受污染的可能,如避免与他人共享牙刷、剃须刀等。

健康饮食。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生食海鲜,餐前便后勤洗手。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食用霉变的食物。

不滥用药物。很多药物在肝内代谢,并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用药安全,不要滥用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少喝酒、不喝酒。酒精进入体内后,90%以上在肝内分解代谢,无论酒精含量高低,都对肝脏有损害。酒精刺激脂肪合成,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硬化。

控制体重。超重及肥胖者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对于超重、肥胖者来说,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积极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尤其是肥胖、嗜酒、感染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等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厌食、乏力、皮肤巩膜黄染、腹胀、腹围增大、水肿、肝区疼痛、消瘦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