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今日科普】血栓患者“一天两针,肚皮开花”?打抗凝针的贴心指南来啦

来源: 日期:2025-09-22浏览:

“一天两针,肚皮开花”——这句常被血栓患者挂在嘴边的吐槽,道尽了长期注射抗凝针的困扰:反复穿刺的疼痛、肚皮上深浅不一的针眼,让不少人对这“保命的针”既依赖又犯怵。但你知道吗?打抗凝针其实不用“硬扛”,选对部位、做好动作,就能把痛感降到最低。

今天,我们就用“5个关键动作、3个黄金时段、2个禁忌红线”,再配上“肚皮地图”和“动作漫画”,教您解锁抗凝针的正确注射姿势,还会解答渗血、淤青、硬结等常见问题,让您轻松应对每一次注射!


为什么非要打肚皮?

1.皮下脂肪厚:12 mm>针头长度,误扎肌肉概率最低;

2.血管及神经分布少:痛感轻,青紫少;

3.药物吸收快:远离关节,活动不受限;

例外人群:怀孕 28 周后、宝宝≤12 岁,应注射在大腿或臀部。


5个关键动作,一步都不能错

1.体位:屈膝仰卧;

2.捏皮:拇指+食指相距5cm,捏出“小山丘”;

3.角度:90°垂直进针,针梗全埋在“山丘”里;

4.速度:10秒慢推药→停10秒→“闪电拔针”;

5.按压:拔针后0按压,出血才轻压3分钟。


3个黄金时段,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1. 早8点和晚8点:与凝血节律同步,疗效翻倍;

2. 洗澡后30分钟:毛孔舒张,消毒更彻底;

3. 两针间隔12 h±30分钟:维持稳态血药浓度。


2条禁忌红线,踩了就是“青一块紫一块”

1.热敷、揉肚——毛细血管“二次爆炸”;

2.同一窝点反复打——局部药液浓度过高,硬结“火山口”。


“肚皮时钟”用法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1.少量渗血或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处理:立即用干净棉签或纱布延长按压时间(可延长至10-15分钟),通常能止住。不要惊慌,更不要揉搓。

2.出现小淤青(瘀斑)

原因:可能是轻微毛细血管出血,或按压时间稍短。

24小时内:可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

24小时后:可温敷(用温热毛巾,每次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吸收。

观察:小淤青通常1-2周会自行吸收消退。注意观察淤青范围是否扩大、颜色是否加深、局部是否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

3.注射部位疼痛

原因:可能是药物刺激、进针速度过快、酒精未干、或局部紧张等。

处理:确保操作规范(慢推药、酒精干透等),注射后可短暂休息。疼痛通常短暂轻微,若持续或剧烈需咨询医护人员。

4.出现硬结

原因:可能是药物刺激、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或吸收不良。

处理: 严格轮换注射部位是预防关键。若已形成小硬结,可尝试轻柔按摩(仅在注射24小时后,且确认无淤青、出血时,避开注射点本身,周围轻柔打圈按摩),或温敷促进吸收。若硬结较大、持续不消或伴有疼痛或红肿,及时就医。


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1.注射肝素后还能运动吗?

答:可以散步、瑜伽,避免腹部发力猛烈的仰卧起坐即可。

2.针尖带一点空气,会不会进到血管?

答:预灌针里的0.1ml空气是“活塞”,正好把药全部送进皮下,还能防止拔针时滴液。

3.青紫多久能退?

答:一般7-14天,配合药膏+维生素C可缩短30%。


核心要点

选对部位(腹部/大腿外侧)、轮换点位、捏皮垂直进针、慢推药、稳按压(禁揉搓)、时间够。


(科普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