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25-09-10浏览:次
1.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螺旋状的细菌,能在强酸性胃液中存活。其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且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人群发生率和患病率差异较大。据统计,我国近一半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我国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
2.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主要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接吻等)或“粪-口”(污染食物/水源)传播,家庭聚集性感染常见!
3.常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
4.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1)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无创、无需口腔插管,通过呼气实验进行检测舒适度、灵敏度、检出率和符合率高,患者易接受,可首选。但碳-14有一定的辐射,孕妇和儿童可选择其他方法。
(2)粪便抗原检测。安全简便,适用于呼气试验配合欠佳人员,如儿童。但腹泻粪便或过度浸泡粪便会造成假阳性。
(3)血清抗体检测。需要进行抽血检验,且检测阳性也可能是既往感染,故不能用于根治后复查。
(4)胃镜检查。需从口腔插管,在病变黏膜处进行可视性检查,但不适宜配合度欠佳的人员。
5.哪些人群需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1)反复出现胃痛、反酸、胀气等症状,怀疑胃部疾病;
(2)有胃溃疡、慢性胃炎或胃癌等家族史;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伤胃药物;
(4)治疗后需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的;
(5)健康体检,尤其家庭成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易通过共餐传染)。
6.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在接触食物、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情况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注意口腔卫生
(4)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口腔会产生异味,养成餐后刷牙或餐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及消毒牙杯的习惯。
(5)避免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
(6)家庭成员中若有人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家庭成员应及时接受检测和治疗,同时应尽量避免共用茶杯、毛巾、牙刷杯等,防止感染的传播和复发。
(7)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制
(8)在聚餐时,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或采取分餐制,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9)食用安全食品和饮用干净水
(10)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尤其是在旅行或外出就餐时要格外注意。
7.需要根除治疗的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基本上都建议进行根除治疗,尤其是以下患者:
(1)消化性溃疡患者、慢性胃炎、胃MALT淋巴瘤、胃癌家族史等;
(2)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
(3)长期服用PPI(如奥美拉唑等拉唑类药物);
(4)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但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获益和风险存在差异,对于以下患者需经过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根除治疗:>70岁的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者。
温馨提示
幽门螺杆菌属Ⅰ类致癌因子,感染后患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6倍。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变化,治疗方案也会不断更新,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了解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相关疾病,维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