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锦旗映初心】河池市人民医院10年驻村帮扶绘就乡村“蝶变图”

来源: 日期:2025-07-03浏览:

“三千昼夜为民辛苦为民忙,八个春秋谋在福祉谋在兴”一面锦旗,道不尽深情厚谊。日前,凤山县中亭乡中亭村的乡亲们,用朴实的方式,自发为驻村第一书记陆明和即将轮换的工作队送行,并送上锦旗和“荣誉村民”证书。八年耕耘,这位“河医人”早已成了乡亲们心中的“亲人”。

10年帮扶,久久为功。河池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接力定点帮扶中亭乡中亭村、柏林村,两支驻村工作队、总计10名精干力量先后进驻,精准施策,助力脱贫,促进振兴。医院因此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支部强了,党建根基才稳

帮扶首要是强基固本。医院党委坚持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帮扶首要任务,院领导班子坚持下沉一线,到联系的村党支部讲党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指导建强村级党组织,前后60多次赶赴中亭村和柏林村协调资源、解决困难,有效保证了帮扶工作有序推进。

在中亭村,驻村第一书记陆明八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优化村“两委”结构实现“一肩挑”,通过“链式培养”壮大党员队伍至48名,党支部按“六有”“六好”标准升级,将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互融,先后获评“自治区农村四星级党组织”“河池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驻村第一书记陆祖皮踏入柏林村的第一件事,是为34名党员打造稳固的“家”。为此,河池市人民医院捐赠了4.8万元专款,让党员活动阵地焕然一新:桌椅整齐,党旗鲜红,学习资料码放有序,为村民敞开的服务窗口也清晰标识。推行“周例会明责、月培训提能”,从政策文件学习到业务研讨,让村“两委”从“被动接招”到“主动出击”,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活了,乡亲腰包才鼓

帮扶贵在“造血”。在中亭村,探索“红绿”融合,闯出新路,带领村民发展油茶、杉木等特色种植超万亩,打造古树铜钟公园、韦菁广场、红军田、巴轩学堂等景点和红色教育基地,北京、深圳、南宁等区内外团队纷至沓来,昔日的山村蝶变为“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绿色村屯”“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河池市红军村。同时一系列致富举措拉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2万元,被凤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幸福示范村”“产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而在柏林村力推“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创新“党旗引领·农市大集”消费帮扶,两年助销农产品超3万元,覆盖70%非外出务工家庭。同时精准发放产业奖补135.64万元,惠及247户脱贫户。更着眼长远夯实根基,硬化村道4.6公里,新增硬化入户路1.7公里,点亮路灯50盏,让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困境。80立方米水柜、新公示栏、灯光球场相继落成,集中供水率达71%,垃圾处理率达90%,村民生活品质大变样。这桩桩实事,是工作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践行担当的生动注脚。

“这些年在市人民医院的帮扶下,我们村是一年一个新变化,这里每一脱贫户家里都有医院的关怀,非常感谢市人民医院一直以来对我们村的关心和帮扶。”中亭村党支部书记罗小康说道。

‌底线兜牢,幸福才更踏实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硬杠杠。在柏林村实施“月排查、月研判”机制,两年精准纳入监测对象30户136人,开发公益岗位安排41人就业;推动“雨露计划”发放补助13.65万元,资助学生91名,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发放就业稳岗补贴和外出务工交通补贴58.65万元惠及500余人次,截至2025年4月成功解除27户122人返贫风险,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

在中亭村同样建立动态防返贫监测网,驻村期间争取的5000万元帮扶资金极大夯实了民生基础,建成污水处理厂、集中供水工程等显著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一套“识别-帮扶-消除”闭环机制,托举起乡亲们“稳稳的幸福”。

作为卫生健康战线的驻村工作队,深知“病根”连着“穷根”。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挑起健康帮扶重任,既当健康守门人又做健康政策宣传员。从送医送药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到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这支“白大褂”队伍用专业守护着村民的健康防线。

从“精准扶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池市人民医院10年定点帮扶,用实干、实绩、实效促成了中亭、柏林两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幸福的生动局面,充分展现了公立医院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的担当作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坚实的“河医力量”。

再启新程,一棒接着一棒干。今年5月初,河池市人民医院新选派的两支驻村工作队再次分赴这两个定点帮扶村,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继续发挥河医人的实干精神,迅速融入乡村,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将驻村帮扶的新答卷写得更加厚实、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