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25-05-08浏览:次
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为提高广大患者防治哮喘的意识,倡导规范化、科学化诊疗模式,当天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池医院·河池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围绕“吸入疗法,全民可及”的主题,在总部院区门诊大楼前开展“世界哮喘日”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团队为到场群众提供精细化诊疗服务。专家们不仅开展呼吸专科疾病咨询、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更组织义诊团队为群众提供免费肺功能检测、血压监测等基础筛查,同步开展哮喘居家管理指导及肺康复训练演示,致力于解决群众的肺部健康问题,提高了他们对支气管哮喘的认知度。护理团队则通过药物模型演示和互动体验,手把手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干粉吸入器(DPI)、压力定量吸入器(pMDI)等装置,强调“用药后漱口”的重要性。
“规范化治疗是哮喘控制的关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韦庆主任医师介绍,我国现有哮喘患者近5000万,但接受规范治疗比例仅占30%,吸入疗法普及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河池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近年来通过建立哮喘专病门诊、开展吸入装置操作培训等举措,已帮助千余名患者实现病情稳定控制。曾长期依赖激素治疗的患者李女士现场分享:“掌握正确吸入方法后,已经有半年没住过院了。”
据统计,活动当天共计服务群众150余人,现场发放《哮喘吸入装置操作指南》及《哮喘家庭管理手册》300余册。此次义诊活动提高了大家对哮喘防治的关注和认识,促进哮喘的规范诊疗。未来,河池市人民医院将继续以多形式健康服务推动哮喘规范诊疗,向“每一个哮喘患者都能平等享有规范治疗”的目标迈进,让吸入治疗真正触达每一个有需要的患者。
科普小知识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全球约3.4亿人受其困扰。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认识哮喘
1.疾病本质
哮喘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控制的慢性病。其核心病理是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接触特定刺激时气道痉挛、黏液分泌增加,引发呼吸困难。
2.常见诱因
环境因素:尘螨、花粉、动物皮屑、霉菌、烟雾(烟草/油烟)、冷空气、空气污染。
感染因素:病毒性感冒、支原体感染等。
其他诱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药物(如阿司匹林)、职业性粉尘(如油漆、木屑)。
3.高危人群
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者、过敏性鼻炎患者、肥胖人群及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的群体更易患病。
常见误区
1.误区一:“哮喘会传染”
真相:哮喘属于非传染性疾病,但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2. 误区二:“吸入激素副作用大,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吸入激素直接作用于气道,全身吸收量极小,安全性高,是国际公认的哮喘控制首选药物。
3. 误区三:“没症状就停药”
真相:擅自停药易导致炎症复发,需遵医嘱逐步调整剂量,长期规范治疗才能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温馨提示:吸入后需漱口,减少口腔真菌感染风险。
预防与管理
1.环境控制
使用防螨床品,每周用60℃热水清洗寝具。
保持室内湿度40%-50%,定期清洁空调滤网。
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N95口罩。
2.自我监测
学会使用峰流速仪监测肺功能,记录哮喘日记。
识别急性发作信号:夜间憋醒、活动后气促加重、短效药使用频率增加。
3.合理运动
推荐游泳、瑜伽、快走等中低强度运动,运动前热身并使用预防性药物,避免在寒冷干燥环境中剧烈运动。
心理支持:打破“呼吸枷锁”
哮喘患者常因疾病反复发作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注意: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参与适度的社会活动。儿童患者可通过哮喘夏令营、医学科普绘本等方式增强治疗信心。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分享管理经验,减轻心理负担。